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今年9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上,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开云官方入口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秋作为优秀教师代表作交流发言。她说:“作为老师,最大的骄傲是学生成长成才。从教二十多年,我坚持学生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做什么。”
“教书育人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一直以来,刘秋把学生需求摆在第一位,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科教融汇,为学生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刘秋的办公桌上,《微生物》《微生物学前沿》《微生物学教程》等教材整齐摆放,以备不时翻阅。
刘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应用。一线教学多年,她整合相关课程教学资源,构建起“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态度”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学生喜欢听、愿意用、效果好的教学目标。
在刘秋的课堂上,学生是主角。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她的“微生物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进行预习和讨论,在课堂上基于小组开展互动式教学,当遇到问题时,刘秋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课后学生也可以在讨论区发布相关疑问,师生相互讨论,抒发见解。
对于刘秋来说,她的课堂不止于教室。她还时常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在实验室和教研一线领略科研魅力。
最令刘秋难以忘怀的是一次海洋微生物采样的经历。那天清晨五点,他们团队一行人就登上一艘二三十米长的帆船,用采样器采集海底淤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生物,其实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对于以化工厂污水为主的污染物降解具有重要作用。
刘秋介绍,废水处理技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化学沉淀、生化处理、膜分离等。比起生活污水,化工污水中COD值(化学需氧量)高,更难处理。利用微生物不仅可以有效降解各种有机物质,实现污水净化;同时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可以快速降解有害物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化工污水处理技术。
在辅导学生做科研时,比起最终呈现结果,刘秋更看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展现的理解、消化能力。
每一位科研人都深知,没有经年累月坐“冷板凳”的定力,没有锲而不舍下“苦功夫”的韧劲,就难有科研攻关新突破。带领团队反复实验核对数据、高强度高效率分析模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每个科研项目,刘秋都带领学生精益求精、反复尝试,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言传身教,上好鲜活“思政课”
作为教育工作者,刘秋常常思考教育的本质。在她看来,教育者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也要将家国情怀“种”进学生心里。
“黄祯祥是我国著名病毒学家,他发现并首创病毒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医学病毒学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
日常课程中,刘秋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以微生物学家的故事为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树立科技兴国、造福人类的职业理想。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刘秋始终秉持的原则,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好微生物学知识,为人民谋幸福。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刘秋与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利用SPOC教学平台,构建以“民族传承,文化自信”“爱国励志,励德励学”“辩证思维,求真励行”“创新探索,造福人类”为主题的4个课程思政模块,将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相融合。
与此同时,团队还整理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拓展学习视频和阅读资料,以便学生学习和查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会继续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立起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良好教学生态,为学生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刘秋说。
为人师者,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刘秋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从“信其道”转变为“乐其道”。常有学生假期坚持留校,在实验室将实验数据整理成文稿,推动团队工作进度。
马盛凯是刘秋带过的学生。他回忆说:“我的座位跟刘老师背靠背,实验有任何进展我们都会及时讨论。如果遇到困难,刘老师总是第一时间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我改进方法。”
用真心、爱心、耐心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刘秋在教育的路上一边探索一边前行。“我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新时代‘大先生’,为教育事业不懈奋斗。”她说。
原文链接:http://210.12.104.26:81/epaper/?id=1871406841657819136&time=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