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挑战速度极限 彰显青春力量——访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团队

首页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 作者:学生记者 孙墨 温金燕 编辑:李素梅 来源:党委宣传部

  

晚上十一点,酒店的房间里,桌上散落着各种工具和零件,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223班江梓菡、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光电233班黄志杰和各自的队员们围着两辆小巧精致的智能车进行最后的调试,只为确保每个部分都能在明天的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由于不可预见的天气变化,原定的室外比赛场地不得不临时改至室内,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所有选手都感到了压力。


“在室内时,越野组无法使用GPS,必须通过声音定位,而车模噪音又比较大。独轮组则需要重新适应较软的地板环境。我们只能连夜增强算法能力,重新调整参数。”越野组的队长江梓菡介绍。


这是江梓菡第二次参加这项比赛,去年他跟随工作室的学长参加了比赛,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今年,他作为学长和队长,不仅要将所学知识传递给学弟学妹们,还要带动大家大赛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智能车一次一次启动、绕行,在编程软件的界面上,代码行不断被检查和修改。时间缓缓流逝,直至凌晨三点,最后的准备工作总算告一段落。



 

“转弯、稳住!”“加速、踩灭信标灯!”……第二天,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选手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10分钟的比赛时间,在当时看来好像不到两分钟就结束了,整个过程都非常紧张刺激。”江梓菡说。值得高兴的是,最终,江梓菡和黄志杰分别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斩获了越野组、独轮组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历时九个月的漫长比赛周期,看似在这一刻结束了。但是,比赛过程的收获对于整个团队来说弥足珍贵。寒假期间,团队成员经常开展线上会议进行沟通讨论,将基本的软件部分工作完成;返校后,所有人课余时间都聚集在工作室,研读相关专业书籍、论文、收集网络资源,或者自学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软件工具。


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成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备赛过程中会有许多无法避免的突发事件。比如越野组项目采取的是无刷方案,它相比于有刷方案电流大,所以经常出现电路板烧毁、零件损坏等问题。“先保证有车完成比赛,再优化完善速度这些细节。”这是指导老师们常说的备赛思路,于是准备双车、多套件成为了他们的常规操作。


与越野组不同的是,独轮组的黄志杰和刘庆不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比赛涉及的电路知识他们并不算熟悉。这时,江梓菡和队里的其他学长就会经常给他们“开小灶”,带他们学习相关知识。黄志杰介绍:“独轮组分为硬件和软件部分,数据很容易发生变化,必须一直微调。我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多亏了学长们的帮助。除了知识内容和技术层面的进步之外,我们还在团队合作的不断磨合中收获了珍贵友谊。”



备赛过程中,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吴宝春和贺建军两位老师,一直陪伴他们左右,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提供指导,更在团队建设、心态调整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在比赛当天晚上,原本因为工作原因无法与我们一同前往哈尔滨的吴宝春老师,担心我们状态不好,连夜买了火车票赶到哈尔滨陪我们,第二天又赶回大连处理工作。”刘庆介绍。

 


“智能车竞赛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比拼,更是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考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竞赛使学生们能够在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更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指导教师吴宝春说。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