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 汇聚强国共识 创新学术成果
作为学院人数最多的学生党支部,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将“党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作为组织建设的标准,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目标,将“以党建促科研”作为工作成果,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研究生党员理论水平。
学院党委指派具有丰富育人和管理经验的专任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不断推动科研与党建相融合,将学生素质培养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努力将党支部建设成研究生队伍的领头雁,发挥了党支部在支持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促进了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更务实,最大限度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全面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要求,利用“三会一课”和党日活动加强党员教育,提升党性修养,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党支部委员会议和党员大会广泛征求党支部建设方案,充分讨论工作计划,严格发展党员流程,联接不同研究方向研究生的感情纽带,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发挥党支部功能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师生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党支部成立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党支部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完善符合研究生特征的工作思路,打造具有研究生鲜明特色的党支部活动。从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开始,党支部书记以科研先辈无私奉献科研强国的鲜活事例作为第一堂党课的内容,让学生党员们在新的起点坚定刻苦钻研、科研报国的决心。在研一课程学习间隙,党支部积极搭建“学习共享、合作共建、实践共行”的专业数据处理技能交流平台,党员学生将自己擅长的实验操作技能、仪器使用技巧、数据处理方法、做表绘图流程等“看家本领”无私奉献给需要的同学,全面展现专业优势,切实为有需求和有困难的同学提供精准指导,破除课题组、实验室、宿舍楼、各年级之间的显性和隐性障碍,实现学院内部技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党建+科研”的协同育人模式,推进本研一体化深入发展。
“科普大赛”“科普边疆行”“名校硕博苏州行”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常常能看到党支部学生的身影。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将科学知识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域,还在实践中锤炼了自身的意志品质,提升了综合素养。党支部以党日活动为契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参观关向应、沈湘荣等革命先烈纪念馆,听取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通过与金源南里社区党支部顺利对接,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党支部党员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社会服务功能。党支部还精心策划组织举办了多届研究生学术经验交流会、研究生趣味运动会、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党支部以真抓实干的精神,精心策划、全力推动,让这些活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开云体育英雄联盟,更为学院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每一次坚持,每一次付出,每一次反省,每一次行动,都会有一分收获。党支部狠抓基础建设,看重工作落实,不断完善党支部建设的“细枝末节”。作为党支部书记,闫建芳对自身严格要求,做研究生党员的榜样。在2022-2024年,多次获评校级先进工作者、校“三全育人”标兵、校优秀班导师标兵、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等荣誉称号。在荣誉的鼓舞和激励下,研究生党员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屡创佳绩。在2023年,1人荣获国家奖学金,5人获学业一等奖学金,4人获学业二等奖学金,5人获学业三等奖学金,获奖人数占党支部人数的1/3。同年,有2人获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党支部同志近3年发表科研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14篇、中文核心论文21篇;参加省级比赛6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积极参加学术会议39人次。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建设
既可以帮助师生解决操作系统安装、应用程序安装、数据恢复、病毒查杀、蓝屏死机等常见电脑软硬件问题,又可以帮助师生拆箱、安装、调试电脑和投影仪,立足学院“IT义锋”志愿服务团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师生解决电脑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每月召开1次支部大会、每季度党支部书记讲1次党课、每月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每名党员通过“理论学习+心得分享”方式巩固学习成果、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关注“道中华”微信公众号进行自学、邀请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师为学院支部党员讲授党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党支部,及时学习新精神、新理论、新思想。
党支部积极拓展党建与业务融合,邀请学院毕业生、现任职于吉林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的优秀党员张小利为党支部党员做经验分享,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融入日常学习中。要求研究生党员在学术研究、恪守学术道德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注重学习和知识储备,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实践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领域和知识面,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在党支部日常管理上,加强学生党支部标准化、流程化建设,通过“抓两头”,积极“带中间”,着力提升学生党支部建设总体质量。党支部中的学生党员积极申报学校以及学院兼职辅导员、机关助管、学工助理、学院助教等工作岗位,参与学校及学院的学生事务管理。
学院与金山社区建立党支部共建的实践基地为党支部党员提供了更多社会实践机会,支部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看望老党员、清理环境,一次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党员心灵受到了洗礼,更在党性上得到了锤炼。党支部还鼓励党员做朋辈帮扶、互助友爱的践行者,做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国家需要的争先者,做钻研科学知识、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者,开展“助学志愿”活动,组织支部学生党员进驻大一晚自习,通过“一帮多”“一帮一”的形式为大一新生答疑,帮助新生能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在毕业季,通过“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服务等形式的就业帮助计划,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指导简历修改和就业经验分享,进行心理疏导等。
党支部运用系统思维凝聚党团力量,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参与每周“青年大学习”的工作,组织班级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协助班级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支部党员带领班级开展“微党课”,讲述党史故事、身边故事。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控烟倡议”活动等宣传活动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扎实开展寒暑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以党建带团建,筑牢支部战斗堡垒。
设计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坚持创新实践 增强融合实质
在马桥子街道青松社区,设计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师生们戴着手套、拿着小铲子,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清除小广告。社区小广告数量较多且粘得太牢,给清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家不怕脏、不怕累,积极主动克服困难,想尽办法与“牛皮癣”作斗争,不给小广告留一丝“生存空间”。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小广告消失不见了,居民对辖区环境的维护意识提升了。
近年来,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设计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在真抓实干中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员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师生前往乐甲街道帮扶当地村民收割玉米、开展直播带货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宣讲、发放传单、以志愿服务形式拍摄孤独症障碍者纪录短片……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在磨砺与奉献中,同学们收获了快乐丰盈的精神世界,把火热青春播撒在服务中。
“参展经历如同翻阅一本充满智慧、深刻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巨著,它引领我走向更加深刻的文化探索之旅,也激发了我继续探索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感。”在参观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后,党支部成员王品说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历史实践。为了设计好这个国家级展览,设计学院派出20余名教师、30多名学生,驻京奋战200余个日夜。通过参观学习,党支部师生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
作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支部是党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阵地,党支部抓党建树学风,让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工作中唱主角,使学生党支部成为团结学生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学院发展的动力。在支部建设方面,党支部不断提高党员管理水平。通过定期组织“三会一课”和党日活动,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支部通过开设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与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帮助学生加深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督,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支部紧密结合学院实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党支部成员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15人次,获综合类及单项类奖学金63人次,获评大连市优秀毕业生9人次、学校“民族团结先进个人”3人次,获国内外学科竞赛校级及以上奖项118项,已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创新专利4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奖项及立项59项、校级及以上文体类奖项63项、校级及以上志愿服务类奖项18项。
“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积极加强支部组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文体活动、专业能力和党建带团建等多方面建设,促进党支部全体成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党支部书记王弘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