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杰出人才”周领顺教授通过腾讯会议与外国语学院教师团队座谈了“文化外宣译者行为研究团队”的建设问题,并在随后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译者行为层次化分析框架”的讲座,座谈与讲座贯通为一体,将推动外国语学院以中华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为依托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我院持续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中译外翻译人才助力。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闫怡恂教授主持,诸多校内外研究者一起聆听了讲座。
在文化外宣译者行为研究团队座谈会中,周领顺教授以民族外宣与中华文化的翻译和传播为基点,同与会者商讨了译者行为研究的团队建设,以期凝练团队、互学互助、打造品牌,迎合时代需求,实现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在译者行为层次化分析框架讲座中,周教授和与会者讨论了译者行为批评的三大属性,以三大属性指导译者行为研究的层次化分析,并指出以层次化作为分析方法,就会呈现网状的研究视阈,可开发出无穷的研究课题。周教授条理清晰地从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研究与“三”的缘分切入,为与会者提供了多元的层次化分析框架,其根据是译者行为批评的三大属性(“外化性”“人本性”“动态性”)、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规定的三大路径(译内与译外相结合、文本与人本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Nida的sender-channel-receptor三步交际模式以及表现翻译过程的“文本选择——翻译过程——翻译结果”等三个程序,指出层次化分析中,每一个层次的细化和分解都是创新;多个层次纵横交织,互相作用于整个翻译过程。他强调,下一步将在译者行为理论“理论系统-应用系统-评价系统”三位一体宏观理论建设的基础上,着力“评价系统”之“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层次化分析框架的建设和应用,同时兼顾译者行为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针对具体研究思路,周教授指出研究者可以对译者行为研究传统上“翻译内”和“翻译外”的分析模式进行不断的范畴化,以实现理论应用的持续创新。周教授通过大量深入浅出的例证,使听众拨云见日,受益良多。
关于译者行为三层次分析框架,具体如:文本三层次分析框架:表层的文本意义、背后的作者意义、社会的接受意义(阐释原文、影响社会和社会为“用”而对于意义的改变);“译者”三层次分析框架:表面的译者、译者角色化、背后的意志体;行为(过程)三层次分析框架:求真“译”原文、务实“用”原文、超越原文“造”“译文”;(大)社会三层次分析框架:读者、市场、(小)社会;外围批评者三层次分析框架:专业批评者、市场批评者、社会批评者。更细致的划分还包括读者三层次分析框架:普通读者、目标读者、译者作为读者;市场三层次分析框架:可抢占的市场、可促动消费的市场、可用审美迎合的市场;(小)社会三层次分析框架:影响的对象、评价的背景、反拨的源泉;审美三层次分析框架:原文固有的美、译者表现的美、社会接受的美等。这些框架的核心是行为,并通过翻译活动执行者译者的行为而使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复杂的翻译现象得到有效的解释,使相关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针对构建理论所需的术语系统,周教授指出,在所有理论中,一类术语指向答案,一类术语指向方法,前者是理论者归纳所得,应用者多贡献于给现象贴标签,创新空间有限,因此理论者要通过不断创造术语以保持“造血系统”的正常运转;后者通过方法引导事实的挖掘(自上而下),并从分析中升华认识(自下而上),拓展研究的路径和思维,使创新空间无限,因此理论者会控制术语的规模,及时封闭术语系统,所做的是无限增强其普适性、解释力和指导性,使之常用常新。后者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建设朝向的目标,如“翻译内”和“翻译外”的分析模式、“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等,无一指向现成的答案,无一不是可不断范畴化的方法。
在翻译和传播的关系研究方面,周教授同样提供了多种视角,指出要辩证地看待翻译和传播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本次讲座是周领顺教授的全新理论思考。
主体讲座结束后,周教授与现场师生还就译者的身份研究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他灵活、开放的讲述形式与细致、专业的讲解为大家提供了诸多研究的视角,扩展了研究的思路,大家纷纷表示要通过不断的范畴化而不断创新,推动译者行为研究向纵深发展。
讲座结尾,闫怡恂院长再次代表学院感谢周领顺教授对我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工作所给与的支持,并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聆听周教授讲座的机会。至此,开云官方入口发起译者行为研究“共同体”的号召,呼吁各校师生联手开展更加丰富的译者行为研究。
2个多小时的座谈和讲座在全体师生的热情点赞与热烈互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