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支部:立德树人守初心 躬耕铸牢担使命
“新时代,学校将联动‘大思政’育人队伍,融通‘大思政’育人课程,筑优‘大思政’育人平台,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延展的‘三全育人’新格局。”近日,《中国民族报》在教育版头条报道了我校“三全育人”工作,这也是党委宣传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拓展外宣渠道,创作的又一个作品。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支部以党建工作促业务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学校党委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进展成效,不断提高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水平。
党委宣传部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政治过硬作为首要标准。牵头统筹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工作,连续7年统筹安排学校党委宣讲团开展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主题宣讲,实现师生全覆盖。组织专家团队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开展宣讲百余场次,受众万余人。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构建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不断增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能力,始终强化政治安全生命线。
作为学校党委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专责部门,党支部牵头以一条主线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以一堂“大思政课”覆盖校园育人各环节,以一幅幅展现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生动宣传图景讲好新时代民大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编制了《校院两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参考》《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参考资料》,统筹学校党委常委、校领导等党委宣讲团成员,为全校二级党组织师生全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实现师生全覆盖。组织开展“全体师生同上一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培训,统筹师生参观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党支部聚焦主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包括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在内的35个工作领域的自查自纠工作。认真开展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和督查工作,及时发送意识形态工作提示函。加强校内新媒体平台内容管理,对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开设的网站、网络账号、新媒体平台等持续开展每日巡检、指导自查。加强舆情全天候值班值守以及会商研判工作。
冠袍带履,广袖流云,在“道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沙龙之华服秀活动中,师生们身着不同款式的传统服饰,行走在美丽民大,呈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党委宣传部推出了民大“道中华”大讲堂、短视频征集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沙龙、留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中华美食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道中华”更加品牌化、创新化。通过联合大连市打造255辆“道中华”主题公交等举措,推动“道中华”品牌在辽宁率先实现“破圈涨粉”。
30天,33个视频,70万点击量,开云官方入口视频号开通以来,推出多个精品视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党支部持续加强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开设多个专题网站;制定第二次党代会宣传工作方案。各类校园官方媒体,围绕学校党委重点工作年均发布通讯一百余篇,新闻一千余条,有力发挥了凝心聚魂的作用。每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辽宁日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媒体报道我校各项工作文章100余篇。连续6年8次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报道学校“铸牢”教育、人才培养等工作。
以服务师生为中心,带着感情做工作。支部严格落实部门理论学习制度,注重提升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通过理论学习、业务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党建工作,采编队伍“四力”不断加强。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校园先锋工程活动内涵以及主题党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对接班级每位同学购买书籍,开展相关活动。
党支部凝心聚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与甘井子区委统战部、甘井子区工商联签署校地企共建友好合作协议。举办学校首次党外知识分子培训班。联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大连市7所高校统战部门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学习实践活动。联合大连医科大学组织开展统一战线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系列活动;创编统战歌曲《逐梦前行 同心向党》在国家民委,省、市委统战部官微平台刊发。统战理论研究方面,13项统战理论和实践项目课题获批省、市立项;高质量做好统战信息工作,中央统战部,省、市委统战部官方平台29次报道我校统战工作,学校在全省统战系统宣传信息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申报辽宁省统一战线实践教学基地,新增大连市政协委员提名人选1人。
自2021年至今,党委宣传部连续三年获评学校先进集体,党支部连续三届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人荣获2023年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个人)称号。支部以一个个有力事实、一场场生动宣讲、一篇篇翔实报道,把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上来。在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守住管好网上网下意识形态阵地、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大事要事中履职尽责,有力维护了学校政治安全。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直属党支部:精准发力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效
近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承担《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任务的18位教师齐聚一堂,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竞赛。他们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比赛,锤炼了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承担了学校民族学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辽宁省发展建设任务,按照学校“四个突出”战略,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结合,力争在各项工作中走在前、作表率。
“中日韩三国是搬不走的近邻,没有理由不友好相处。各国应以互惠互利为基础,排除外部势力干扰,加强人文、经济等各领域合作。”在“道中华”东北亚区域研究国际会议上,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吕超教授说道。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东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事,加强东北亚区域各国互学互鉴、面向未来推进区域合作交流等展开深入探讨。近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先后举办或承办了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高层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东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东北三省“三交史”交流研讨会、中国民族史学会暨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辽宁省学者与国内外学者的深入交流合作。党支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教师为学校教师讲座13次,为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辽宁教育厅、西藏、内蒙古、广西、吉林等地的民委系统、教育系统和省内外学校作专题讲座40余次,听讲人数5万多人。
党支部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契机,铸牢全校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开云体育英雄联盟培训、校际联合、名家入校指导、虚拟教研室及课程联盟建设、制度保障等举措,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组织课程交流讲座6次,外出培训40人次。4名教师在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竞赛中获奖;1名教师入选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首批入库专家;1名教师入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示范课教师;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被评为辽宁省本科一流课程。党支部始终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重要任务,深入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乡村基层开展调查,围绕边疆发展、区域合作、乡村振兴、历史文化等问题深入研究,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2篇咨政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10多篇咨政建议得到国家民委领导等省部级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多篇咨政报告被中央和辽宁省有关部门采纳。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辽宁卷》编纂工作是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的组成部分,是服务辽宁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主动向省委统战部请缨,由研究院教授黑龙担任编委会主任,院长张利国担任编委会办公室主任,研究院党政班子带领广大教师全员参加,共同推进编纂工作。共协调全省100多人和本校4个部门参与编纂和服务保障。编纂期间,召开会议10余次,往返省内外调研查阅资料500多人次,经过1年多的奋战,共完成405万字初稿,得到辽宁省委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充分肯定。研究院教授作为代表在全国三交史编纂工程推进会上交流发言。教师围绕辽宁省“三交史”开展研究,孵化论文10余篇。
党支部始终把推进业务工作,促进学院发展作为目标方向,动员教师在学科优化升级、有组织科研方面加大力度,更好地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按照国家民委要求,协同全校教师开展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完成了学科方向调整和师资力量整合,建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课程群,更加聚焦了辽宁省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与实践。教师围绕国家民委部署的民族工作领域热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近些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8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成果奖3项,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4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省一流课程1门。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支部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通过努力建立导引、启发、规范、实践一体化育人格局,实施狠抓理论武装、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科研创新4项工程;开展党校专题课、网络视频课、红色基地课、田野调查课、社会实践课5大同心圆课程,努力提高研究生政治理论知识,强化理想信念,夯实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根基。五年来,研究生共考取博士10人,发表论文60多篇,参赛获奖20多人。1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获评辽宁省大学生党员标兵,1人获评辽宁省大学生党员,2人获评辽宁省毕业生,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多措并举 全面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的“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第13期实践教学活动上,我校2000多名师生通过云端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弹幕互动,课堂氛围热烈。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将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学院持续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党的政治建设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发挥党建工作引领作用,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切实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结合党支部工作实际对支部工作进行科学分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了支部工作组织得力,开展有力。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学院一切教学、科研、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学院党支部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深化理论研究,获批各级各类党建课题30余项、党建研究成果获奖10余项。
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如何找准契合点,在教学的时政热度、高度、鲜度上下功夫?如何能让课程思政走深走实?在机电工程学院的课程思政研讨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宁、吴纪龙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师戴嘉艳,结合各自领域、课程思政建设及对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的理解,给出了意见与建议。学院注重发挥马院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阵地作用,坚持“大思政课”育人理念,整合校内资源、用好校外资源、优化学院资源,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大格局,助力“大思政课”育人大工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三个100”,将思政课教师配备到每个学院,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创新团队,共同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方面,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责任,15名教师担任各级各类宣讲团成员,向全校师生以及社区、街道、工厂等社会面推广,实施基层党建对接工程,年均开展理论宣讲50余场。为内蒙古巴林右旗、贵州铜仁、大连金普新区等地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理论宣讲40余场,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相协同、多课程并进,加强民族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内涵建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的精品案例库,在各门思政课内容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初步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牵引,基于思想引领、理论讲授、问题导向、项目带动、实践养成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思路和课程特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组织科研骨干参与回答“十大问题”专项工作;参与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史纲》编写等工作;依托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开展了专项招标课题67项,累计资助金额70余万元;支持开展国家民委委托的3项调查任务,调查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做资政参考,其中“民族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报告”获评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承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支部教师坚守教学一线,将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紧紧把握时代前沿,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学院6门本科生课程获批校级一流课程立项,其中1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4门课程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在国家民委教学成果评估中,2项成果获A+等级,1项成果获B+等级;国家民委教学改革立项6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辽宁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 4项;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大思政课”建设经验被中国民族报、大连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院着手打造高水平研究队伍,组建学科团队;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着力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建设。支部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以上课题30项,国家民委委托课题4项,横向课题4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和省部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3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省市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3项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项成果获县级政府部门采纳,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阵地作用。2名教师入选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1名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1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评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入选辽宁省思政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