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星期三,乍暖还寒,初春的民大校园夜晚,凉意骤浓。晚间9点的设计学院一楼,103实验车间里人影绰绰。
王誉燃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一名大一的学生,此时,她正在日光灯下的操作台边不停地忙碌着,与她一起忙碌的还有同组的另外两名同学。他们打算设计制作一款儿童玩具车,原本商量今晚到实验室里动手实操一下,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遇到了“卡脖子”问题。
“这个蓄电池太重了,这是导致整个结构过重的直接原因,材料采用得也不合适。”这时,于意老师走过来指出了问题点。接着,他从产品研究方面入手,就如何在实操过程中减轻产品重量、筛选更适合的材料、增强产品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讲解和指导。
“你们做设计的时候不能想当然,像这个作品,既然是儿童玩具车,那么就要从儿童研究入手,明晰儿童的成长和认知规律,采用‘幼态设计’和‘拟人化设计’会更加符合你们的产品定位。”在解决完产品研究方面的问题后,于意又从设计理念入手,为学生进行了延伸讲解。
一下子,琢磨了一个晚上的三个人豁然开朗,眼里都有了些亮光。
今天到实验室来的学生一共三组,都是为了即将开始的2023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准备作品的。为了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作品,于意还特意请设计学院2009级的毕业生任博文线上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指导。
“做给儿童的产品颜色要鲜艳一些,外形不要有锐角,还要考虑到儿童身高与上下车的问题,座位的贴合度也要考虑到。”已经任职一家设计公司总经理的任博文经验丰富,对于产品设计能从市场的角度给出不同的见解。
设计学院的学生一直认为,实验车间对他们来讲是个特别的存在。“这里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使我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极大地培养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谈起实验车间,任博文对这里仍然充满了感情。
从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竞赛设计,到大三、大四的课题实验和毕业设计,实验车间是设计学院的学生除了工作室待的最多的地方。
“郭老师,楼梯和桥梁的材料我又有点拿不准了,eva泡沫块和木料块哪个更适合啊?”产品设计203班的皇甫宛林揣着问题推开了103实验车间的门,不出她所料,郭磊老师果然在车间里捣鼓着手里的模具。
放下手中的活儿,郭磊拿着两种材料来到切割板前,“两种都试试吧,我来操作,你先看着。”郭磊一边操作,一边絮絮地说着,“在切割时,要先调到想要的尺寸,固定好温度,对准热熔丝慢慢推,千万要注意,热熔丝的温度很高,不要误触。”
皇甫宛林站在一旁,仔细看着老师的操作。其实不用说她也知道,每次操作机器的时候,郭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示范、讲解,尤其是像自动双面刨、木工车床这些不易操作的机器,郭老师一定会站在旁边仔细指导。
今年大三的皇甫宛林目前在做《城市建筑积木》的课题,很多时候都需要到车间来,这个过程中郭老师帮她解决了不少难题。“之前课题里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像窗户、立柱这些,我原本打算用KT板,但到车间来一试,切割面太差了,达不到课题预设的效果,郭老师帮我一起试了eva泡沫板加不干胶贴图的方式,效果很好。”
基本技能资格实践实训、造型基础课、陶艺课……从大一开始,皇甫宛林就经常往实验车间跑,无论是哪方面的实践操作,她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也为她的课题研究实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距离小分队蹲点的“那两天”,已经过去了很多天。教师走出工作室,学生走近操作台,103实验车间实操的种种场景在记者的记忆中,一直历历在目。多年来,设计学院注重营造“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氛围,以课程课题、实践项目为载体的10个教学基础实验室车间,搭建出学生的课后实践平台,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在实际操练中形成了学风建设落地生根的育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