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教师节特辑】打通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 ——“优秀班导师”标兵事迹展(三)

首页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4日 编辑:李素梅

编者按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年教师节,学校表彰了一批“优秀班导师”标兵。党委宣传部推出“打通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主题宣传,以受表彰优秀班导师为典型,宣传报道他们尽职尽责、主动担当,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积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育人风采和感人事迹。


尹敬爱:甘作春蚕吐丝尽 愿化红烛照人寰



“作为班导师,应稳扎稳打地肩负起‘教书’‘育人’双重职责。”这是外国语学院班导师尹敬爱对大学班导师职责的理解。她以此作为基点,在致力于对学生开展学业指导的同时,用“责任心”和“耐心”关注着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内心成长。


作为我校朝鲜语专业创系建课的开拓者,尹敬爱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一丝不苟完成系内语言实践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她会动员学生积极参加与韩国语有关的各种比赛,给学生提供外语实践机会。在系内设置了多样赛事,如韩国语诗画大赛、视频配音大赛、演讲大赛、戏剧节等比赛,都是针对学生特质而量身打造。她还指导学生主持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指导学生在省市级以及校级的演讲、写作、戏剧等比赛中荣获大奖。无论大小比赛,参赛前的准备阶段,尹敬爱会逐一对学生进行细心指导。其所带班级多次获评“优良学风班”“学风特色班”“优秀团支部”等荣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具有人才储备、学科积淀等独特优势,是开展国际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尹敬爱教导学生要以未来外宣人才的身份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要努力成为一名专业扎实、外语娴熟、媒介素养高、热爱祖国的国际化人才。在党课的主题班会上,她激励学生多关心时事政治,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为此,她主动担任学生的入党介绍人,并从点滴处进行指导。在她的熏陶和鼓舞下,学生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并有多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尹敬爱积极参加班会讨论以及各项学生活动,用心了解和理解学生真实心境,做他们忠实的倾听者。除每周课上时间与学生会面4次之外,还时常在办公室约谈学生每人2次以上。尹敬爱注重对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培养,她认为其关键在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生活有一种掌控感。这就需要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多给他们独立做事、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能力,建立稳固的自信。”例如,在与学生谈及当前所处困境时,她会首先倾听学生的心声,再结合自身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以引导,力求成为他们个性发展的榜样和风向标。除谈话以外,她还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与他们保持联络,随时掌握学生动向,帮助解决各种难题。今年春季学期,她克服困难驻校50余天,深入学生寝室,关爱大家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对学生敞开话语通道,欢迎他们随时到办公室谈心。她的真诚与爱心感染并打动着学生,大家总会络绎不绝地前往办公室与她畅所欲言,诉说衷肠。


无规矩,不成方圆。尹敬爱认为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班导师既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引者,也是思想觉知的引路人;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成为他们的益友,其核心任务是要为学生起到严谨治学的表率作用以及学习方面的向导作用,并启迪学生勃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新学期伊始,尹敬爱接管了朝鲜语191班班导师的任务,学生即将面临考研、就业等人生课题。在此紧要关头,她亲历亲为、倾囊相授人生经验,帮助班级近30名学生清晰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为快速掌握每人具体情况,她将学生分为三类:“拟报考国内及国外研究生”组、“拟将专业学以致用到适配用人单位”组和“拟自主创业(含暂无计划)”组。面对考研组,她尽心指导,协助了解相关报考信息,并辅导相应考试内容。面对就业组,她同学生一起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提供相应就业信息,并帮助修改简历以及介绍工作实习。面对创业组,特别是还无明确计划的学生,她会不胜其烦地反复沟通,直至学生渐渐明朗努力方向。在她的努力下,良好的班风及学风建设已初见成效。


“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能够真正地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包容、,学会去爱,懂得包容自己、悦纳自己,既能够自信地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也能大方地包容自己的短处。”尹敬爱说。


邹德磊:做好传承者 当好引路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民大人’,是民族大学班导师制度的‘切身受益者’,从工程管理051到工程管理191,心中充满着感恩、幸福和期望。因此我告诉自己,要做民族大学优秀班导师的传承者,当好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这是土木工程学院邹德磊从事班导师工作的内心感悟。从工程管理051班的一名学生成长为工程管理191班的班导师,邹德磊认为班导师已经成为帮助各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


作为工管191班的班导师,邹德磊认真学习优秀班导师经验,并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特点,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民族高校学生培养需求的班导师工作机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助力班级学生成长成才。


“要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以及学校发展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过大学生活。”这是第一次班会时邹德磊向学生发起的号召。邹德磊引导同学们以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大学学习生活开展实践。


做好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发展引领工作是邹德磊作为班导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校正在开展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OBE理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产出导向’,不仅仅着眼于同学们要达到毕业要求,还要关注毕业5年以后甚至更久。”邹德磊谈到人才培养如是说道。作为“专业出身”的班导师,将本专业的思维逻辑、学科发展现状、就业市场情况告知同学们。在班会上有意识地将本专业构建的“四大平台”、本专业的知名校友,以及在“工程管理05级毕业十周年聚会”上听到的校友反思讲给同学们,让学生能够找准定位,积极开展职业规划。


邹德磊搭建了“三小、三大”班级学生发展平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班级重点建立了“小课堂、大学问”“小团队、大梦想”“小平台、大作为”的“三小、三大”发展平台。通过开展“小课堂、大学问”,让班级同学灵活组织,由学习好的同学为需要的同学“讲课”,“讲与听”的过程蕴藏着学习内容、方法、思想的交流。该项活动的实施明显提升了班级学习氛围,近几年班级同学成绩一直保持稳定,没有一例学业预警同学出现。通过开展“小团队、大梦想”活动,鼓励同学们立足专业组建创新团队,瞄准相关赛事活动、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多渠道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小平台、大作为”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类工作室、科技协会和社团组织,使得同学们懂得立足自身发展,依托相关平台开展合作、创新工作,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作为”。三年来班级同学参与学院BIM工作室、可视化工作室、学生会、测量科技协会以及其他学院工作室人数均居于专业领先,大部分同学都拥有了自己的小平台。


尊重个体差异,建立“持续改进台账”,做好因材施教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工作,邹德磊采用了“谈心谈话+持续改进行动计划”的方法。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建立“持续改进台账”,引导学生将自身改进完善计划落实到纸面,落实到行动计划和执行上。这一方法把很多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很多同学明确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邹德磊的引领下,工管191班同学在点滴间不断进步。目前班级有2名中共党员,7名预备党员,班级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


“如今,工管191的行动计划还在继续,他们都在为考研、考公、就业努力着。我的班导师工作也仍需不断完善、探索,但不管怎样,我相信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营造‘学在民大’的良好口碑,用心对待学生,回报我们的一定是一个个崭新的‘民大优秀校友’,更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邹德磊说道。


董玉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不断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联系,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交朋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名合格的班导师。”经过十八年的班导师工作实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导师董玉华逐步体会到了班导师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断摸索出班导师工作的经验。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董玉华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董玉华就和学生明确了彼此间既是师生更是朋友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有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可以随时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互相交流。她以多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开班会,深入学生宿舍、课堂,尤其是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董玉华逐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对大学生活没有完全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专业比较迷茫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就有侧重点。谈话过程中,董玉华能够切实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爱护学生。“比如对那些沉迷于吃喝玩乐、对学习不上心的同学,让他们明白上大学不是目的,这只是人生万里长征的起点,怎样掌握好专业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从大一开始,董玉华就不断强化一个观念,学业是大学生立身之本,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是为国家作贡献的基础。具备和拥有好的学业,才会有好的就业、好的职业。同学们要根据社会需要、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的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等确立自己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并根据确立的目标,做好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然后根据制定的规划,及早准备,付诸行动。为此,董玉华要求全班同学每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包括职业规划、大学期间的规划以及学期甚至是每天的规划,让同学们知道了在大学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目的是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设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提高素质优势,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董玉华重点关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她发现,对于班级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多次谈心,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前期学习比较差的同学由于思想意识的提高,后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对自己进行深思,在就业和考研中都很突出。


董玉华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教师的科研,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在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工作室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每年都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校级组织的各种学科竞赛,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学会了沟通、表达、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等,从而为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通过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很多考取了研究生,就业也很好。毕业后的学生依旧保持联系,为在校的学生答疑解惑,起到了传带效果,实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社会不断变化,学生的特点也不断发生变化,我要在班导师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真正把班导师工作落到实处,走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国家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董玉华说。


李正华: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三全育人”



“用心做事,传道解惑,用情育人,润物无声。”从教以来,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班导师李正华,以人为本,以德育人,推进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和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


李正华始终坚持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循序渐进的育人方案:大一开展专业引导与认知教育,大二大三开展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大四进行考研辅导与职前教育。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与培养方案,帮助学生规划学业。


“求是创新,追求卓越”是李正华一直坚持不变的育人理念。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尤其以光电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世界。李正华结合国家光电产业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产品、国际前沿、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案例,构建创新工作室课程。创新工作室是实现“做中学”的良好示例,学生依托工作室课程,可参加大创、太阳鸟,以及各类学科竞赛。近几年,李正华带领学生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等,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部分学生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李正华坚持以德育人,深化“课程思政”。光电专业一直秉承“眼见为实”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动手观察获得认知的能力。李正华注重从学生感知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思考,实现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如学习磁透镜之后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大型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仪器的现场操作讲解原理,引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观摩并适度操作磁力显微镜,了解电脑硬盘的发展背景及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永不放弃的科学精神;此外,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及专家进课堂,讲解企业的典型产品、器件和工艺,分享企业家创业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疫情期间,李正华潜心为学生建设《电磁学》和《工科物理》教学平台,《工科物理》获批学校思政教学示范课堂,《电磁学》获批学校一流课程。


李正华非常关注班级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他的班里有几名同学,由于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基础差,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李正华通过多次沟通,决定实施分层次育人方案:针对班级中学习困难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学习小组互助、特殊关注等方式联动培养;对于有工程实践类兴趣的学生,实施以课程设计等综合项目为依托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对于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实施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多年的努力,分层次育人方案取得了显著效果。


甘为春蚕吐丝茎,愿化红烛照人寰。疫情期间,李正华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在校学习生活、居家学习生活、就业毕业目标等具体情况,对因考研分数不高,焦急等待复试分数线的学生,因疫情影响无法出校实习的学生,因疫情影响无法返校的学生进行安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措施,积极保障每名学生顺利毕业。


李正华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今后,我将不断深入打造‘学在民大’口碑,扎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李正华说。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