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大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日前,学校对2016-2017学年度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党委宣传部组织大学生记者对受到表彰的10名“优秀三好学生标兵”进行了专访,陆续在学校媒体推出系列报道,以展现民大学子奋发进取、努力成才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更好地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积极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带动全校各族学生共同进步、成长成才,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外国语学院英语142班杨雪仪: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见到杨雪仪时,她正在书桌前埋头学习,手边放着一沓英语试题和一本厚厚的牛津词典。
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三次被评为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及三好学生标兵,还曾被评选为校级创新创业优秀个人……回首三年的大学时光,杨雪仪用努力与付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外语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日复一日地磨合,既要紧跟老师的节奏,又要在课下勤加练习。对于外语的学习,我觉得课下的实践比课堂学习更重要。”杨雪仪说。
过去的三年里,杨雪仪曾多次参加各类写作、演讲以及口译大赛,2016年全国口译大赛校园选拔赛特等奖、2015年第十九届枫叶杯英语演讲比赛学校二等奖、2015年学校外研社杯英语写作比赛特等奖、2016年学校21世纪可口可乐杯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这些荣誉先后被她收入囊中。“参加比赛会让你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和他们共同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学习外语最重要的就是氛围,为了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杨雪仪加入了阳光英语协会,每天都和成员们一起练习口语。如今的她已经承担起了协会的培训工作,经常组织大家做阅读、练习语法。
在学校的每一天杨雪仪都过得忙碌而充实,假期里她同样也闲不下来。今年暑假,杨雪仪和同学组成实践小组,一起翻译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文献,“这个过程中我领略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想我们大学生有责任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尽一份力。”
熟悉杨雪仪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热情善良的姑娘,经常为班里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大二时,班上转来一位女生,由于需要同时学习大二和大一的所有课程,时间紧、任务重,这名女生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杨雪仪了解到情况后,就利用课余时间从听力、口语以及写作等方面为她夯实基础,并且注重对她进行思维方面的引导,提升学习兴趣。每周一篇作文批改,每天十分钟口语训练……现在,这名同学早已适应了英语专业的学习,她们两个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我会一直记得自己选择英语专业的初衷,并且坚持下去。当不知道如何前行的时候,就要抬起头来,看看那片最初指引着自己的繁星。”杨雪仪说。
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151班金彦桦:心向远方 砥砺前行
2015年,云南滇西的白族女孩金彦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民大,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期待,开启了她的大学生活。可是没过多久,这种新鲜劲儿就被失落感取缔了。
由于腼腆的性格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金彦桦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面对枯燥难懂的高数、化学等专业课程,她感觉很是吃力,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才勉强跟得上进度。一段时间过后,她感觉精疲力竭。“我一度想过放弃,可是老师和同学们一直在鼓励、帮助我,这种感动和温暖带给我前行的动力。”金彦桦说。
她找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总结、反思、学习,一步步摸索着向前走,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她的努力和勤奋终于得到了回报,接连而至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大连市首届“华信理化杯”调研报告一等奖等荣誉,让她越来越有冲劲儿。
能取得如今的成绩,金彦桦一直感恩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现在,她正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她担任了环境工程172班的代理班长,学着当初老师同学们给她的那份耐心与热心,悉心地解答、回复新生的每一条留言,讲解每一项要求。新生刚入学的那段时间,光是回复这些消息就要忙到凌晨一两点钟,而早晨六点,她又准时出现在操场,组织新生集合,开始新一天的军训。“从学弟学妹的身上我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我希望能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一点支持和温暖。”金彦桦感慨地说。
金彦桦的专业课比较多,少有的一点空课时间也全都被兼职占满了。周末,别人还在睡懒觉时,她已经走在了去家教的路上,“我只是想尽最大的努力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在民大学习生活了三年的金彦桦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勇敢、乐观的姑娘,她说她会带着感恩之心,向着心中的目标一步步努力。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41班付豪:踏实勤恳 永不服输
“老师,您再给我讲一下这道题吧,我对这里还有一点疑问。”刚下课,付豪赶忙拿着书本凑到老师面前,争取把最后一丝疑虑解除。遇到老师赶着上下一节课的情况,他就跟着老师往下一个教室去,一边走一边听老师的讲解。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付豪是个“活跃分子”,课堂上跟老师提问互动最多的有他,课下跟老师交流沟通最密切的有他,他说,多和老师同学、学长学姐们交流,这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率的办法。
为了能够多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付豪从大一开始就和同学们组队成立“一帮一”学习小组,将身边的优秀学生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这些优秀的人跟我处在一个环境里,我相信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就是带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儿,大一时年级排名30名的付豪,到大二获得了励志奖学金,大三时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斩获国家奖学金。
班级群里,付豪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同学们有什么困难他也乐于伸出援手,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热情、乐观的大男孩。也正因如此,刚入学时付豪就被推选为班级的团支书,这一当就是四年。四年来,他的工作效率和态度赢得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干部”。
“班干部就要为同学服务,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这是我的义务和责任。”付豪说。
付豪寝室的书架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整排摆放整齐的扎眼的红色证书和奖状。这些奖状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这些奖状只是对过去的肯定,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要付出新的努力。”付豪说:“大学生活已经进入倒计时,步入社会之前的时光最难得也最容易被浪费,每一天都要好好规划,每一天都要有所成长,尽最大努力不留遗憾。”
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142班张倩男:以行促知 知行合一
一个硕大的背包、一台相机、一顶遮阳帽,这就是张倩男全部的行装。今年夏天,怀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和热情,张倩男和另外三个小伙伴一起深入贵州省六盘水市、毕节市等地,针对穿青人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题为《穿青人傩文化中五显神的文化价值探寻与传承保护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和六盘水市为调研中心》的调研报告,同题论文在河北省省级期刊《大众文艺》公开发表。
从大一开始,张倩男就利用假期时间走访各地,感受风土人情,吸收课本外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相信,在路上收获的这些知识与课堂上的学习会形成支撑与互补。”张倩男说。
2014-2015学年国家奖学金、2016-2017学年国家奖学金先后被张倩男获得,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大三时,她加入了文法学院学生会学研部,出任部长,主要负责双语教学研究、“一帮一”活动及日常查课等工作。同时她还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外联部的部长。身兼多职,要想把繁重的学业和工作兼顾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张倩男深知其中的不易,但是作为老师、学委以及同学之间的纽带,她毫无怨言,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份工作。凭借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出色的工作,张倩男先后被评为学校“双语教学优秀研究助手”和“课外双语活动优秀组织者。”
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文科生,张倩男对建筑学竟颇有研究。她和土木工程学院同学组队,参加了学校第十届建筑结构设计竞赛,虽然专业跨度非常大,但是张倩男还是出色地完成了比赛,在与队友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团队获得了三等奖。
“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是张倩男的座右铭,也是她的行为准则。她说,敢想就要敢做,付出实践的行动才会有意义。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周宁孟鑫 汪可馨 赖飞琦 赵婧晗 责任编辑李舒婷 创意设计 李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