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理无专在 学无止境——访2018年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许小可教授

首页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4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信息的浪潮正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网络社交,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许小可,正是走在这个浪潮最前端的创新者。

许小可,我校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曾为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复杂网络、社交网络大数据、计算传播学等。现为民族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所所长,数据学科与大数据技术学科方向负责人、大连市物联网与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随着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同质化的社交网络平台不断喷涌出来,虽然同为社交网络平台,但它们又各有侧重点,并非呈现出来千篇一律的状态,因而社交网络大数据逐渐成为了一种可复用的重要资源。但运用这种资源,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将社交网络中节点的属性特征和链接特征有效嵌入到特征向量空间中。

面对这一难关,许小可教授做出了思考,并马上投入到科研当中。网络的规模大小各异、结构千差万别,因此各种统计量的绝对数值往往无法刻画网络的复杂特性,不仅定量分析上不够精确,有时甚至连定性分析的结果都不准确。于是许小可尝试使用几种基于用户的一阶和二阶邻居借用word2vec方法生成用户的特征向量,然后借用成熟的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框架,发现该方法既可以有效解决未知属性用户的用户年龄、性别、地区等属性预测,也可以解决社交网络中的链路预测和信息传播预测问题。对于一直以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卷积神经网络的框架借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大规模社交网络数据进行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作出了一个自己的解答。

“我们接下来会在新闻传播专业注入‘数据’这个概念,探索可视化新闻、数据新闻,探究自动化写新闻的方式,利用算法,进行定量化分析。”许小可谈到自己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时,脸上满是期待与欣喜。他将在社交网络大数据的这个领域中继续挥洒他的智慧,继续学习、继续挖掘、研究,开创出更令人满意的成绩。

潜心工作 技术扶弱

“技术既然被研发出来了,那就应该把它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益,这个成果才算有了价值。”携着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许小可毫不犹豫地前往贵州,挂职贵州大学校长助理。

到达贵州后,许小可带领建设起了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仅有为数不多与大数据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还没有这一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因此筹建这么一个实验室本身就表现出贵州省引领大数据发展的魄力和勇气。”在筹建的过程中,许小可及团队遇到很多困难,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如技术支持力量薄弱、相关专业人员缺乏。

这种情况下,徐小可不仅要提供技术支持,攻克层层关卡,在筹建工作中还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许小可积极调动了贵州当地的高校大数据研究力量,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共同参与,利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分公司的大数据资源与贵州省扶贫办展开技术合作,采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手段为贵州省贫困识别和扶贫效果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亦师亦友 因材施教

“如今身处互联网、大数据这样一个时代,更应该是充满朝气,对任何新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在接触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软件时要适应得更快,对当下要有敏感度。”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许小可谈到。但年龄总是敌不过媒体的更新速度,仅靠一颗炽热的心终究是要被滞后的。因此许小可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学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主动询问与听取学生对于当今社会的热门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评价与讨论,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一些倾斜。同时,从中发现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一些新趋势了解不彻底或者根本不了解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弥补。

一来一往,一问一答,不仅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也填补了互相空缺的领域。“教科书上的内容是生硬的,是顽固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数据的信息流是瞬息万变的,作为一个信通专业的学生不能滞后于时代的脚步。”这是每一次班会上许小可都会提到的一句话。他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也不免有严厉的要求:一定要有周计划、学期计划,并在一定时间内有一个科研产出。与老师形成一个“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不是说老师说的就是“真理”,就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在不断的练习和打磨下要慢慢沉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形成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在与老师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白婷婷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创意设计 杨琨)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