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以此鼓励人们阅读,纪念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2019年4月23日是第24个是世界读书日。提升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既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又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尘世喧嚣,时光浮躁,惟读书是务,惟读书洗心。值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推出“风雨故人来:校园学者谈读书”栏目,邀请学校专家学者撰写关于读书的经验和体会。鲁迅说过,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事实上,阅读应该是感受和领悟,是吸收和鉴赏,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希望全校师生在感受专家学者们阅读体会的同时,浸润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文馨香氛围中,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让阅读成为习惯
杜智殊
读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健康的生存状态,读书更能开阔视野,启迪思想,升华思想境界。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终生与书为伴。他说过,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书不可以不读。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他都离不开书,读书成了毛泽东一生的嗜好。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分享了个人的读书体会:“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份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新动力,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读书的过程,就是再造生命的过程。读书学习,是完善自我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当一个人专注于读书,读过很多好书之后,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崇美向善的文字丰盈了心灵,书情雅意博大了胸怀,知识的文明熏陶了至纯至真的情感,思想情操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清末重臣曾国藩则认为:“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虽历任两江总督,权势显赫,却不希望儿子做大官,但愿其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变,惟读书可变气质……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贞之志。”
读书可以让人灵魂纯洁。读书是与高尚的灵魂对话,与优雅的品德并行。读书不仅是高雅的休闲,倘若细细品味的话,还可以让思想有一点余香,情绪有一点缱绻,当然,灵魂也就在阅读中逐渐变得高尚优雅起来,心灵更纯洁更美丽。
读书使人明白事理,辨明真伪,胸有主见,不断完善自我。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万态;书籍指引我们渡过难关,书籍能抚慰受伤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充满阳光的味道,书将理想信念灌注我们的脑际,使我们的大脑充盈着崇高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读书的益处多多应该是有共识的,怎么才能读好书呢?
读经典、读名著。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历经岁月洗练而留陈,纵千百年而依旧熠熠生辉的传世之作;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读书就一定要读好书,最好的书自然就是经典。
《挪威的森林》《目送:插图新版》《围城》《雪国》《白鹿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追风筝的人》《狼图腾》《倾城之恋》《偷影子的人》,这是一年我校学生从图书馆借阅量排名前十名的图书名单,这十部书都可以说是经典,经典也会被学生们推崇和喜爱,可见,学生们还是充满了正能量。
我们确实应该重视并重读经典——无论我们内心的世界多么纷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经典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益处,相信是众所周知的。
深读书、精读书。一本书说了什么?有没有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需要带着问题反复细读。一本好书,不仅在初读的过程中令人受益匪浅,而且在深读精读多遍以后,依然是余音绕梁,醇香绵长。
对于好书,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反复阅读,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将从中学到并认同的东西主动地尝试着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
读书要深读、精读,正所谓“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培养读书的兴趣。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一样。只有明确了读书目的,才能产生读书的动力,有了动力就必然有所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兴趣自然有了。选择通俗易懂的书读,只有把书读懂了,才会有持续读书的欲望。每天留点闲暇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从中找到乐趣。
不仅仅在4月23日,在每一个春风微醺的暖阳下,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请捧起心爱的书,让阅读成为习惯,享受阅读的快乐。“只有让书香深深氤氲过的人,才能轻舟走过万重山,去赏遍万千春色。”
(作者为图书馆馆长)
有书相伴岁月静好
谢春利
巴金先生说:“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其实,读书亦如是,读书,让我们变得更好,变得更纯真、更善良、更智慧、更深邃。
我爱读书,尽管阅书有限,走过人生四季,我深深的感喟:有书相伴,岁月静好。
热爱读书的习惯,本来源于偶然。那是到爷爷家看到爷爷为小叔叔买的“儿童时代”和“儿童文学”两本刊物,识字不多的我被这样图文并茂的杂志深深吸引,由此开启我读书之旅,而当时仅爷爷家的书籍就让我乐此不疲了!“东西南北”“民主与法制”“小说月报”“大众电影”“大众电视”,这些杂志爷爷是期期必买,而我也是期期必阅,如醉如痴。在相对闭塞的乡下,这些杂志为我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让我知道国外的健美比赛,认识了写“红衣少女”的作家—铁凝,知道了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等两弹一星的功臣,如数家珍地列出当时的中国大陆的电影明星。偷偷地翻看爷爷珍藏的小人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使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中国古典名著。而我最早买得起的书就是小人书。为此,花掉我积攒的所有零钱,购买了成套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红楼梦”,出于男孩的兴趣、爱好,还购买了“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和 “神腿杜心武”等有关战争和武侠等方面的小人书,知道了民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民族英雄。
如果说小时的喜爱阅读出于盲目,那么之后的读书就是有所选择。初中时喜欢看琼瑶小说,和小伙伴相约到市里的书店拿出各自的压岁钱买书,大家一起购买了“窗外”“碧云天”“几度夕阳红”“聚散两依依”。读琼瑶的小说让我只在脑海里过过恋爱的瘾。但其实读琼瑶的小说让我第一次领略诗词的魅力,比如“碧云天,黄叶地”,比如“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比如“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还有琼瑶小说里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高中和大学时代,所以那时的我努力学习的动力就是考上大学,然后邂逅我生命中的另一半。
到了高中,接触了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大师的笔下,武艺高强的翩翩少年,纯洁无瑕的黄衫少女,金戈铁马,国恨家仇,这些意象在脑海里穿梭,让自己不禁对乱世风云儿女情想入非非。对历史的真相产生好奇,探究历史成为求知的另一个窗口。
升入大学,泡在图书馆里,将日本的推理小说列成书目,集中看松本清张的系列作品,还有森村诚一的“人证”系列,让我以这样的视角审视战争对人类的摧毁对人性的考验;集中精力抄写宋词也是在大学图书馆完成的,同时涉猎了词坛名家的逸闻趣事;当然,在图书馆的过刊室也有我的身影,有些杂志没来得及看到,那么到过刊室可以补救,偶尔还会买到它打折处理的过期杂志,我最开始买的小说月报就是在大学的图书馆买的,记得那期有池莉的作品“你是一条河”,方芳的作品“桃花灿烂”。清晰地记得毕业时在主楼前茫然四顾,我的视线最终还是定格在东北角的图书馆。
进入学校工作,立志成为高等学府的一名优秀专业教师,我投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相关的各种书籍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学习。但是,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仅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于是利用闲暇时间,我从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文学书籍,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学习。我印象深刻的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优秀作品,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葬礼》和莫应丰的《将军吟》等。因为与“孙少平”一家相似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很熟悉这句话吧?是的,这句话就出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里的人有多平凡?比如孙少平。小说开篇的时候,他是个平凡的穷学生,穷到连“丙菜”都吃不起,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穷人当中的一个,平凡如他;小说结尾的时候,他是平凡的煤矿工人,而且身有残疾,平凡到了尘埃里。他以及他们身上唯一不平凡的,是那颗心。这颗心把苦难变成雨露和阳光,撒在岁月的身上,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来。每一次坚持都值得尊重,每一次努力都值得鼓掌。这书很厚,很难下决心去读,但我保证,读完时你将不再嫌它厚。真正厚重的,是小说里温暖的真情、宽阔的胸怀、不灭的希望和平凡中的不凡。所以,每一次给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时,我都极力向他们推荐这本书。
有了儿子后,为哄他入睡,给他读世界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不一样的卡梅拉……孩子睁着黑亮亮的眼睛,在我娓娓讲述中感知人间的善良同情智慧愚蠢。我家小区北面,是本地的一个旅游景区,夏日的傍晚,有几家旧书摊,我喜欢牵着儿子到那里转悠,淘一些旧书,夕阳洒在蹲在街头翻看小书的小儿子的身上,那一刻是温馨是充实是我理解的浪漫。
书是传承,书是陶冶,书是塑造。人到无求品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陪伴,是安慰,是寄托。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激励,是奋起,是超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作者为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