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用新思路开辟新出路

首页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1日

日前,第十一届蓝桥杯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我校学子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其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科专业共有15名学子获奖。

“蓝桥杯大赛致力于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深获行业认可的IT类科技竞赛。计科专业在这次比赛中取得的佳绩,再次验证坚持专业教育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团队教练郑海旭老师说。

自2013年起,计科专业老师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探究式-小班化-互助互学”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引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探究式教学法建立一个平台,集中优质教学资源,采用小班化教学,在大学生中尽可能多的培养“鲶鱼”。通过“鲶鱼效应”,促使更多的学生活跃起来,投入到学习和创新实践中。经过近八年孜孜以求的探索与实践,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探究式-小班化-互助互学”激发学生主动性

“观察现在的大学生学习交流方式,首先最愿意向同学请教,其次是学长,然后是年轻教师,最后是老教师”,作为奋斗在教学前线半辈子的郑海旭这样总结,如何将学习中的“朋辈效应”发挥到极致,为教学和科技创新服务,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探究式-小班化-互助互学”教育教学平台实现目标是通过“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中的领军人才,并将其塑造成教学助手、学科竞赛选手和项目开发能手。通过领军人才和“互助互学”(“朋辈效应”)教学模式,助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让领军人才成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有力助手,成为自己同学科技创新活动的领路人。真正提高学生上课的就座率、抬头率、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真正获得专业本领。

如何实现这个平台?关键是选对时机、选对人、选对育人方法、选对应用场景,实现人才培养方式新突破。

“怎么选”学生领军人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不失时机地在第一学期选拔新生学员,实施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抢抓“一早一新”大学生教育关键期。

其次是“如何培养”领军人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用师傅(上届优秀学长学姐)带徒弟的工匠制,组长根据学员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进行差异性的个性化指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试错中成长,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感和工匠精神。

“这种 ‘一早一新’抢抓先机的做法,既在思维方法上刮骨疗伤,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郑海旭说。“同时,我们将IT业界工程实践新经验、新需求引入课堂教学,自己编写了实验教材;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自主开发学习网站、学科竞赛网站、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

考虑到现在的学生从应试教育中一路做来,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对于此类学生,借鉴传统课堂教学和SPOC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以学生为中心小班授课,以教师为引导,以现代网络科技为支撑,提出一种改良型的教学方式,重构学习流程,使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为了培养合格的专业领军人才,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是极其重要的的教学环节。该平台实行过程化考核、理论考试、教师与组长评价、学生评价、作品验收与答辩等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学员选拔、期初、期中、期末等各阶段,依章办事,严格执行淘汰退出制度,因材施教,保障每一名学生在适合的高度起航。”郑海旭介绍。

走进计科专业的实验课堂和学生寝室,到处凸显小组学习氛围,每组都配有专门的“小导师”,大家聚集在一起开展探究式学习与实践,当组员开发程序出现问题时,“小导师”引导组员们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激发了组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这些“小导师”积极投身到第二课堂建设中,在学科竞赛、教师工作室、大创项目等活动中,带领全体学生,通过动员、培训、选拔、集训、指导、参赛、作品展示等环节,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向前发展。

一直参与教学改革的李威老师介绍,这些“小导师”是“探究式-小班化-互助互学”教学平台核心。他们从学生中走出,锤炼后又走入学生中,植根教学与科技创新这片热土,服务大众,以点带面,一石激起千层浪,促进学风的全面提升。这种基于同学、同班、同寝的有利联络,利用“朋辈效应”让典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龄人之间建立互学互助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培养学生融汇与贯通、质疑与批判、交流与合作、实践与创新等专业能力。

让学生终身受益

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形成势头,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门重思考与理解、重实践的学科,针对专业的特殊性,计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推动教学发展、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计科专业主任刘爽老师介绍,应试教育中长大的学生,习惯于机械“刷题”得高分,喜欢“套公式”、缺乏思考和理解,不喜欢动手、不喜欢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是奢侈品,这与高等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而通过多年的“探究式-小班化-互学互助”教学实践,“我经常能收到学生凌晨发给我的问题留言,我很开心,学生受到鼓舞,对学习主动了、自信了、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能够了解并学习到企业的最新技术应用,进而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得学生的思考有深度也更有广度,学生终身受益。”刘爽说。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竞赛内容纳入课堂,也调动了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了“学赛结合”、教学相长,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有针对性、导向性、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品牌专业,培养优秀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IT正向DT快速转型,设立新工科专业和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已成为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民族院校必须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学习力强、实践能力强,团队合作能力好,能够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很难适应这种颠覆性的挑战。

近年来,计科专业学生在蓝桥杯、ACM-ICPC、数学建模、CCCC等国家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另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国家级立项上,以及自主应用软件开发上,计科专业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创新高,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

考研、就业、出国交流等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专业紧紧围绕实践育人的培养理念,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团队,通过以老带新等形式,促进各民族学生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依托竞赛项目平台,以点带面、以赛促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计科专业围绕实践育人的培养理念,抓住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有利时机,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团队,通过以老带新等形式,促进各民族学生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学科竞赛项目平台,以点带面、以赛促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在2013年至2020年八年间,“探究式-小班化-互助互学”教学平台共培养专业领军人才约320名,占专业学生总数的22%,他们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各个角落,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在计算机学院学生中产生一种品牌效应,学生口碑好,教育教学有实效。

(信息来源 李舒 学生记者 夏淼 大图设计 李舒)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