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这首唐朝名相张九龄的《题谢公楼》,将客家米酒的色、香、味完美书出。那么,客家米酒里蕴含哪些微生物菌种,该如何分离鉴定、培养、发酵?在《微生物学》的课堂上,授课教师刘秋以“客家米酒”为例,引导学生注重我国发酵食品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家乡的情怀。
日前,以刘秋教授为课程负责人,于基成教授、陈超博士、王茹博士和姚子昂教授为成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创建的《微生物学》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团队同时认定为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精准滴灌”
“我们像小燕子筑巢一样,将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框架一点一点搭建出来。”刘秋对课程建设的过程这样形容。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打牢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筑牢学生的学习基础,团队根据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中,形成了“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促学-反思改学”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教师会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线自主完成章节知识的学习;课堂中,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重点讲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并通过相关思政案例剖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点;课后,教师会为学生布置作业或展开主题讨论,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还采用学情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持续改进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教学团队决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讲授方式,着力打造线上资源平台。团队成员群策群力,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利用SPOC教学平台,构建了以“民族传承,文化自信”“爱国励志,励德励学”“辩证思维,求真励行”“创新探索,造福人类”为主题的四个课程思政模块,将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建立起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团队还筛选整理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拓展学习视频和阅读资料,并上传到开云官方入口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和查阅资料。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网教平台上传了51个课程视频,58个课程PPT,38个思政案例视频,69个实验视频,123个拓展微视频。我们所上传的资源不仅被本校的学生使用,还被全国21所高校采用,累计选课人数达5244人。”刘秋介绍。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微生物学课程实现了课程思政教学全程化、内容多样化、切入方式“滴灌”化、融入方式“糖盐”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2020年疫情期间,恰逢劳动节与母亲节重叠,刘秋以“当劳动节邂逅母亲节”为主题,为学生们留了一份作业,要求学生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为自己的妈妈做一款食品,并写出其中所蕴含的微生物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极具趣味性的新奇体验,他们在家中自制酸奶,自制油条,自制甜酒,甚至有同学自己栽培了一簇香菇,并用香菇炒出了一盘菜。有一位同学制作了蒸糕,但是发酵并不成功,她在记录制作过程的视频中说:“我虽然没有将蒸糕制作成功,但是我亲身体验了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并且从这次作业中感受到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易,希望我的妈妈刘女士能够喜欢这件失败的艺术品。”
像这种课程思政教学议题,在《微生物学》的课堂上很常见,以2020年的“新冠疫情”为例,课程组就将新冠疫情的系列报道与“微生物学”各章节专业知识相结合,如“认识‘新冠’,从我开始:科学认知,沉着应对”“新冠病毒的繁殖特点、疫情与防控和社会制度剖析”“有害微生物的隔离防控:我为抗疫做贡献的疫情感悟”……
“按照‘每月一期,一期一题,一题一案,一案一议’的教研安排,我们集体备课,定期研讨,实时交流。每年设立大约10个课程思政教学议题。按照‘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实现每章有主题,每节有案例,案案有剖析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刘秋介绍。
思政效果,关键看教师。教学团队还参加了系列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如北京林业大学王宏远教授主讲的“坚守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华南师范大学胡国胜教授主讲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与实施策略”;中山大学王金发教授主讲的“站讲台: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与教学模式—以生物学科为例”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在今后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团队成员会继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起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顺畅运行的良好教学生态,让思政渗透课程的方方面面,为本校和其他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刘秋说。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王北宁 责任编辑 李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