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新闻网讯 12月19日,《中国民族报》以《把“资助”变为“情助”——大连民大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为题,刊文报道我校资助育人工作。
附:《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9日03版)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7-12/19/content_1384.htm
把“资助”变为“情助”
——大连民大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
□ 李秀艳 程志杰
近年来,开云官方入口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建立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辅助,社会捐资助学和临时困难补助为补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资助体系,同时重点探索开展暖心资助、用情资助的新模式,为全校各民族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帮一”——同窗互助绽放共进之花
“虽说是‘一帮一’,但其实我们是‘二帮二’的,我负责帮助扎西平措和郭明权学习英语,牛佳佳负责帮助他们学习专业课。这一年来,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一起做公益……”在大连民大优秀“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评选活动的现场,来自行政管理专业的慕巴特介绍。
在他们这个小组,扎西平措来自西藏的偏远山区,英语和汉语基础比较薄弱,郭明权平时有些贪玩,学习积极性不高,各科成绩不太理想。慕巴特他们组成了名为“星梦”的“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就是为了帮助扎西平措和郭明权提高学习成绩。
一年里,小组成员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扎西平措的排名进步了11位,还获得了学校面试情景模拟大赛三等奖。郭明权的排名进步了10位,同时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证书。
在大连民大,像“星梦”这样的互助学习小组目前有1400多组,累计参加学生有5000余人。
大连民大自2014年起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一帮一”学习互助活动,通过“一帮一”“一帮多”和“多帮多”的形式建立起“以帮带学”“以帮助研”“以帮拓育”“以帮促融”的交流互助模式,促进各族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情感上互相交流,文化上深度交融。互助小组成为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态化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优秀互助学习小组评选活动。活动中,各小组围绕学习进步、日常交流和民族交融等成果进行汇报。学校每年提供2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设立优秀互助学习小组奖学金,激励各民族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一对一”——良师援手点燃寻梦之灯
“梁琳老师不仅给我辅导计算机基础知识,还给我买了很多计算机应用的参考书籍,这让我特别感动。”大连民大文法学院苗族学生刘佳说。
来自贵州山区的刘佳,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梁琳是大连民大网络与信息教工党支部的一名计算机老师,也是刘佳的对接帮扶老师。为解决刘佳在学业上的困难,梁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会给刘佳在学习、心理健康和经济方面提供帮助。
为了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从去年5月份开始,大连民大开展了“教工党支部联系班级团支部、领导干部联系困难学生”的“一对一”校园先锋对接活动。老师们历时一个月,对各类困难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借助教师的力量精准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各位对接帮扶教师通过深入被帮扶学生班级、宿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老师们还通过爱心资助、勤工岗位推荐、就业推荐、学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校中家”——结对认亲共筑成长之梦
“今天李老师给我们做了一顿特别好吃的菜。”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玛尔亚给远在新疆的母亲打电话时开心地说。
像玛尔亚说的情况,在大连民大已经成为常态。近年来,大连民大增强了对边疆偏远地区学生,特别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给不能经常回家的学生创设更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开展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大连有个家”结对认亲活动,校领导、处级干部、教师等与边疆偏远地区和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认亲,学生得到教师们的倾情帮扶。
结对认亲活动一经开展,就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结对教师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带学生回家过节、为学生过生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经济上资助、学业上指导、就业上帮扶。师生们在点滴接触和交往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开云官方入口党委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要求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际需求,做好资助工作,突出育人实效,做到不让任何一个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问题掉队。”大连民大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保护隐私,文中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