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新闻网讯 3月27日,《中国民族报》以《“鱿鱼教授”李婷婷:“在科研路上,每一天都是幸福的”》为题,报道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婷婷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贡献。
附:《中国民族报》(2018年3月27日03版)
“鱿鱼教授”李婷婷:“在科研路上,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 李舒婷
李婷婷(右)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大连民大供图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开云官方入口作为参与单位申报的项目“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婷婷对这个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问题的解决,能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
90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3项)、208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70余篇),推动制定相关行业标准2个、地方企业联盟标准1个……过去的13年,李婷婷和队友们走得极不平凡,其研发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鱿鱼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鱿鱼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
“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项研究会很漫长、很艰难,只是没想到会进行了13年。”李婷婷说。
13年前,当时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被食品安全部门查出鱿鱼产品甲醛含量超标,随后,全国所有鱿鱼产品相继被查出甲醛含量超出国家标准。这直接导致全国各地超市鱿鱼产品悉数下架,从而令每年有数百亿元产值的鱿鱼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立即联系上了我的博士生导师励建荣,邀请他帮忙解决甲醛含量超标这一难题。”李婷婷说,当年,她正在职攻读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随后,在励建荣的主持下,大连民大生命科学学院作为项目团队成员之一,立即展开“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研究工作。
随着项目的推进,鱿鱼制品中的甲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有效控制甲醛的产生等核心问题一一被破解。团队成员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比对,在业界首次阐释清楚了鱿鱼内源性甲醛产生机制,并首创了鱿鱼内源性甲醛控制技术。
项目研究似乎已经告捷,但李婷婷却觉得还有那么一点“不完美”。在她看来,基于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如果能把鱿鱼保鲜和副产品高值化利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项目研究才算彻底,鱿鱼捕捞加工利用这一产业链才算完整。
从2009年起,李婷婷和队友们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鱿鱼的冷冻贮藏技术及副产品的开发方法。走访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在实验室比对分析数据……终于,鱿鱼船上的超低温保鲜值被李婷婷精确到-45℃。此时,鱼糜凝胶强度由300g·cm提高到500g·cm以上,得率提高28.5%。
经过进一步研究,李婷婷及其团队研制的鱼糜制品复合生物保鲜剂、微胶囊保鲜剂和纳米壳聚糖保鲜剂,使鱼丸在-2℃~3℃冷藏时货架期达50天以上,实现了鱼糜制品非冻保鲜的突破;产品弹性增加30%~35%,提高了品质并节约了运输能耗;利润提高30%,拉长了鱿鱼产业链。
“这些数值的一丁点变化,都会直接影响鱼糜制品的口感。做这么多次实验,就是为了让广大消费者享用的鱼糜制品更新鲜、有弹性,更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李婷婷介绍道。
这一研究成果相继在浙江兴业集团、山东京鲁渔业公司、辽宁安井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水产品龙头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新增销售额达73.11亿元,新增利润10.97亿元。
十三年磨一剑。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后,李婷婷所在的团队终于站在了同类项目研究的高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份初心的坚守,能彰显科研人的情怀
从事科研项目工作的人,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从项目研究开始,李婷婷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不是跟团队成员碰面讨论研发进展,就是去生产一线调研,或者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反复检测实验数据。
2017年5月,正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奖答辩准备阶段,李婷婷和队友在实验室里“泡”了整整3天。“大家都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家人和孩子,但一想到从事的研究能造福一个行业,能影响无数人的食品安全,就觉得很值得!”李婷婷说,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继续从事科研的决心。
其实,除了繁杂的实验、反复的数据论证之外,科学研究还有常人体会不到的趣味。例如,墨鱼汁可以用来做面条,柔软有弹性的果冻也可以取材于水产品……这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产品都出自李婷婷的实验室。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要有一颗好奇心,很多在外行人看来不切实际的想法,都可能是某一项科学技术突破的关键。”李婷婷说。
多年来,李婷婷凭借着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执着精神,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已经授权5项),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根据项目研发的需要,李婷婷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科学研究要能落地、能为社会所用,不能只是在实验室里‘空想’,不着边际地纸上谈兵。我一直要求学生,要走到科学研究需要的地方去,亲眼看,亲耳听,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对研究的谨慎。”李婷婷说。
从北京领回获奖证书后,李婷婷立刻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她的桌上满是待批改的学生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申请材料的撰写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她说:“在科研路上,每一天都是幸福的!”